物料搬运行业已经在节能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健康、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正在叉车行业推广。仓库、小型企业、配送中心都在实施可持续的企业发展观。
这些举措为各种物料搬运企业提供了潜在的资金和资源节约的机会。在不牺牲运营效率的情况下减少碳排放,仍然是全球企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锂电叉车是一个解决方案。
选择锂电叉车将很快实现减少碳排放,因为电池操作的叉车产生零排放,使其成为日常仓库使用和大规模运营的理想选择。
碳中和、碳达峰,中国 为减排作出答案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国宣布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推进世界各国齐心协力控制全球变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社会的承诺,也是对国内的动员令。这意味着,我国在持续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做贡献基础上,加快了减碳的步伐。
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体现了中国主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多做贡献的担当,树立了负责任大国形象。面对气候变化这一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以全球合作推进治理进程,已经成为**共识。中国**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在这个节点提出新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就是向世界明确,中国要走绿色复苏、绿色转型的道路。
比亚迪叉车 按下减碳加速键
虽然比铅酸和镍镉电池更昂贵,但它是*环保的选择。不需要特别的维护,它不产生废气和酸液,完全无污染。它们提供"机会充电",为运营时间24小时/7天不间断的业务提供出色的解决方案。它们的充电速度比备用电池的选项快得多,每台叉车只需要一个电池,而不是每辆叉车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铅酸备用电池来维持运行。锂电池的续航时间也比其他选项长得多,锂电池的智能电池管理系统,保证了其更节能。
根据碳排放计算的标准,使用 比亚迪的磷酸铁锂电池叉车比较使用 原有的内燃叉车,将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
减少碳排放产生多大的效益呢?
据新闻报道,2021年7月16日上午9点30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已经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这次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162家,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大的碳市场。
比亚迪锂电叉车正在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中展现其巨大的优势:
01
帮助减少碳排放
锂电叉车是零排放物料搬运设备,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二氧化碳是*危险的温室气体之一。政府环保部门的一份报告估算,一辆内燃叉车的碳排放是轿车的20倍。叉车可以成为企业减少排放的主要贡献者。数据显示每10,000小时的操作,内燃叉车比锂电叉车排放的碳排放量多出54吨。
02
帮助降低维护成本
内燃叉车需要定期维护,如不断加油、重新加注润滑油或更换油滤清器、火花塞等。这导致维护成本增加,与锂电叉车相比,内燃叉车的使用成本将高出30%到40%。
03
提高工作效率
机器停机对企业的生产率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由于锂电叉车需要更少的维护,因为它们不需要加油,并具有“机会充电”功能,这意味着更少的停机时间和更高的可用性。这种时间节省将提高机器的工作效率。
04
节省仓储及工作空间
锂电叉车提供即时和连续的节省,因为它们不需要燃料,无需户外汽油或丙烷储存,也不要求你有一个专用的充电空间,不需要建设充电的通风设施,可腾出宝贵的地面空间进行仓储和额外的工作空间。
因此,我们相信锂电叉车有可能成为减少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从而产生一个环保的环境。转换为锂电叉车也提高了效益,节省了维护和燃料,同时提高了运营产出。
比亚迪叉车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为国内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比亚迪公司正在积极采取有效的节能减排行动。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实现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比亚迪还通过构建绿色能源管理体系、推进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开展技术和管理节能等方式,持续减少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在致力绿色低碳发展期间,比亚迪还获得各界高度认可。早在2015年9月,比亚迪便荣获了联合国成立70年来针对新能源行业的奖项“联合国能源特别奖”;2016年1月,比亚迪再获“扎耶德未来能源奖”,该奖为中国企业获得。
在碳减排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比亚迪叉车在油改电的征程中,越走越稳健,越来越受到欢迎,比亚迪叉车和广大用户正在通力合作,展现中国企业的责任担当,为实现零碳目标而努力
版权:比亚迪叉车 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5361688.com/82.html
* 特此声明
1.凡注明来源"比亚迪叉车”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比亚迪叉车所有。若需转载需注明新闻来源及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他媒体、网站 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